蟑螂基本知識簡介
1、蟑螂屬昆蟲綱蜚蠊目,學名蜚蠊,俗稱茶婆子、偷油婆等,是古老的昆蟲種類之一,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35000萬年。目前已知種類達5000余種,成為衛生害蟲的家棲種類主要屬于蜚蠊科、姬蠊科和翅蠊科,我國已知有13種。
2、蟑螂的特征
蟑螂一般呈褐色、紅褐色或暗褐色,其體色因種而異,有的種類體表還有油狀光澤,整個蟲體分為頭、胸、腹三部分。蟑螂的頭較小,多數種類的頭隱藏在前胸背板下方,從蟲體的背面觀只能見頭頂端的一小部分。胸部背腹扁平,由前胸,中胸,后胸組成,各部分均由背板,腹板,側板構成,由于胸部背板構造較簡單,所以飛翔能力弱。足有前,中,后三對足,2對翅,前翅和后翅,平時略呈水平狀重疊于腹部背面。前翅革質,色深,比后翅窄但稍長,后翅膜質,比前翅寬大,但比前翅稍短,色淺,可以折疊。腹部寬而扁平,有10節組成。
3、蟑螂的生活史
蟑螂是漸變態的昆蟲,整個生態史包括卵,若蟲,成蟲3個時期。蟑螂的卵不是單個的,而是包含在卵莢中。卵莢在雌蟲體內呈白色,通過腹壓漸漸推向蟲體后方,最后由尾部漸露體外,露出體外部位逐漸變為褐色或黑褐色。卵莢多呈矩形錢包狀,上緣有一排小的鋸齒稱為卵莢縫。有的種類卵莢露出體外1-2天后即產下,有的種類卵莢不產下,其卵莢在雌蟲尾端攜帶,直到卵孵出若蟲(德國小蠊)。若蟲剛從卵莢中爬出時呈白色,無翅,蟲體較弱。若蟲期較長,德國小蠊約40-152天,美洲大蠊約150-450天,若蟲的發育,要通過多次蛻皮才能發育成為成蟲,每蛻皮一次,蟲體就長大一些,同時活動量也加大,體色也加深。若蟲與成蟲比較,在形態及生活習性上幾乎完全相同,但從形態上看,有以下兩點可以區分:絕大多數蟑螂種類成蟲有翅,而若蟲無翅;除終齡若蟲外,其余齡期的若蟲蟲體均小于成蟲。
4、常見蟑螂的鑒別特征:
我國常見蟑螂種類有:德國小蠊,美洲大蠊,黑胸大蠊,澳洲大蠊,褐斑大蠊等。
德國小蠊:體較小,10-15毫米,茶褐色,前胸背板有2條平行黑褐色縱條,縱條較窄,直,沒有間距寬,翅發達。雌蟲產出卵莢后,一直拖帶在腹端,直到若蟲脫莢才離開母體。(只有德國小蠊的卵莢才是這樣)
美洲大蠊:室內大的蟑螂,體成紅褐色,體長25-40毫米,前胸背板有一大的黑褐色蝶狀斑,斑的中線前方有一T狀黃色條紋,向后延伸至小尾,斑的周圍呈灰黃色,后延色斑較寬。
黑胸大蠊,20-30毫米,全身黑褐色,具有油狀光澤,翅發達超過腹端,體形與褐斑大蠊相近,但黑胸大蠊中胸背板幾乎全部為淡白色。
澳洲大蠊:體形較大,比美洲大蠊略小,紅褐色,一般22-35毫米,前胸背板中央有互相連接的兩個大黑斑,與美洲大蠊近似。
褐斑大蠊:體形較大,一般25-30毫米,棕褐色,前胸背板中央有一不大明顯赤褐色錨狀斑,翅發達,伸到腹端。
5、蟑螂的傳播方式
凡是衛生條件差、溫暖、潮濕、食源豐富的地方,均是蟑螂棲息的場所。它的傳播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,即主動擴散和被動擴散。
主動擴散――通過它們的爬行或滑翔散布到不同場所,以尋找適宜的棲息環境。室溫低的情況下,蟑螂多移居到溫暖的環境;在酷夏,它們可以躲在較陰涼的場所。
被動擴散――蟑螂的分布廣泛,有的種類遍布全球,這是通過交通工具傳播的結果。在當今,交通,交流日益發達,這種擴散方式尤其突出。輪船、火車受蟑螂的侵害也很嚴重。
6、蟑螂的危害
蟑螂傳播疾病
蟑螂攜帶多種致病的細菌和病毒,如麻風分支桿菌、鼠疫桿菌、志賀氏痢疾桿菌、引起腹瀉的志賀氏副痢疾桿菌、引起瘡癤(chuangjie)的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引起尿道感染的綠膿桿菌、引起泌尿生殖道、腸道感染的大腸桿菌以及傳播腸道病和胃炎的多種沙門氏菌等。還包括霍亂、肺炎、白喉、鼻疽、炭疽以及結核等病菌,柯薩奇病毒,脊椎灰質炎病毒等。
蟑螂可攜帶蛔蟲、十二指腸鉤口線蟲、牛肉滌蟲,繞蟲,鞭蟲等多種蠕蟲卵。
蟑螂也攜帶有多種原蟲,對人或動物有致病性,如痢疾阿米巴,腸賈第蟲等。
蟑螂的其他危害:
工廠產品,店中商品以及家中食物等都可因蟑螂咬食和污損造成經濟損失。
蟑螂也偶爾侵害而導致通訊設備,電腦等故障,造成事故。
文章排行
- 蟑螂基本知識簡介
- 蝗蟲是益蟲還是害蟲?
- 家庭中好用的滅蟲小知識,池州殺蟲|林盾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
- 如何清除四害?林盾蟲控“四字訣”教你高效除四害
- 老鼠基本知識簡介
- 蚊子基本知識簡介
- 蒼蠅基本知識簡介
- 螞蟻基本知識簡介
- 白蟻基本知識簡介
- 跳蚤基本知識簡介